文︱陆弃
在这个高科技充斥、人工智能主导全球战略安全格局的时代,一群看似“可爱”的小动物却在美军最敏感的军事基地内部横行霸道,不但攻破防线,还逼迫全球最强军队动员全民参与“诱捕大战”。北达科他州迈诺特空军基地,作为美国空军战略力量的核心之一,最近却因理查森地松鼠的泛滥成为全球舆论焦点——不是因为导弹部署,不是因为战略升级,而是因为一场来自地表几厘米以下的“松鼠战争”。
在迈诺特空军基地,这场“战争”早已突破自然生态的边界,直逼国家战略安全红线。该基地是美国空军战略司令部下的关键枢纽,驻扎着26架可携带核弹头的B-52战略轰炸机及150枚洲际弹道导弹,是全球核力量最具代表性的硬核堡垒。而如今,这些核打击力量的“家园”却被啃咬、挖洞、染疫的地松鼠攻陷,仅在过去两周,便清除出830只地松鼠。可怕的是,这甚至仅是“冰山一角”。
理查森地松鼠的威胁不仅仅是数量和速度,其造成的结构性破坏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地松鼠钻洞行为已经直接破坏了基地的排水系统和草坪系统,甚至有可能影响地下光缆、电力管线的稳定。而其身上携带的传染病史更是令人胆寒——鼠疫这种曾让欧洲死去三分之一人口的疾病,至今仍在美国部分州偶有爆发,而地松鼠正是重要的自然宿主之一。一个核武器集散中心被啃穿的不仅是地面,更是美军信心的“地基”。
展开剩余69%在这个生态问题演化为军事隐患的过程中,美军高调宣称“三步走”战略已经奏效:先全民诱捕、后资源加码、最后春秋围剿。但熟悉北美生态系统的人都清楚,在没有天敌控制的情况下,理查森地松鼠一年可生育多胎,每胎最多达14只,成长周期短,警觉性强,具备集群行为,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变化。换言之,美军用技术、诱捕器和士兵之手对抗的,是一套天然的“快速复制+隐蔽作战”的生物系统。放在战场上,美军将这类敌人称为“非对称威胁”,而此刻它却来自地底。
这并非美国军事设施首次遭遇“自然入侵”。早在20世纪末,佐治亚州某导弹发射井就曾因蚁群破坏电路而短暂失联,佛罗里达的舰艇维护库也曾因海狸筑坝导致洪水泛滥。而在太平洋上,关岛的美军基地面临的是蛇群和野猪群的联合围剿。自然界在面对人类高科技军事体系时,表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边缘抗拒能力”——以极低成本入侵、破坏、扩散,让一个本该由高技术防御维稳的系统变得脆弱不堪。
而迈诺特的问题更具象征意义。当前正值美国重构“核三位一体”之际,国会刚刚通过新一轮核力量现代化预算,全球战略对抗日趋紧张,美军也频繁在西太平洋与北极圈进行调动。而国内却因一个“啮齿类物种”在最关键基地展开拉锯战,这不仅打乱了美军内部维护与部署节奏,也再次暴露了所谓“军事优越性”的脆弱面。没有敌国导弹,甚至没有恐怖袭击,仅仅是一个生态失衡的后果,就足以让五角大楼头痛不已。
此事同样引发了美国社会结构与生态治理的深层疑问:为何这样重要的军事基地周边会出现完全失控的生物入侵?为何没有天敌?为何长期未做监控?在美军高调展示全球打击能力的同时,基地内的孩子们却可能暴露于疾病传播、基础设施损坏的风险中,这无疑是一种对国家安全的“反讽式讥讽”。
从根本上看,迈诺特基地地松鼠危机是一个典型的系统性治理缺失案例。它不是一个单一生态问题,而是安全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与军事部署脱节的结果。在现代战争模式日益依赖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时代,任何“看不见的敌人”都可能通过物理层面击溃战略部署的信心。这群地松鼠并不懂什么是核武器,但它们知道如何寻找柔软的土地、温暖的环境,以及缺乏捕食者的生存空间。
而当地松鼠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个核基地内部自由穿行、安家筑巢、成群结队繁衍,那么美军“绝对防护”的神话也就崩塌了一角。美国军方一直以来用高昂预算维持一种“不可战胜”的外部印象,但这一事件让人看到:真正的破绽,不一定来自国际敌人,也可能来自内部的“忽视”与“自然”。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前美国政界正陷入大选博弈与内部政治撕裂,联邦与地方在环境保护与军事设施协调上长期存在裂痕。环保政策时紧时松、城市扩张压迫生态缓冲区,致使许多本不应出现在军事要塞内的物种获得了“绿卡”。而对于军方而言,生态危机、卫生危机、结构危机正变成比导弹更难防的长期性敌人。
美国的军事力量曾被看作是最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象征,而今,却在一群地松鼠的掘地之下显得如此无力。迈诺特空军基地的地松鼠大战绝不是一个可笑的段子,而是一个正在撬动美国安全系统根基的隐喻。它提醒人们:战争形态可能升级为人工智能与太空对抗,但胜负的关键,往往决定于最基础的土地、最微小的生物与最被忽视的角落。
发布于:江苏省米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