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整形市场原本是淡季,但近年来持续火爆。日前,记者走访上海部分医疗机构发现,双眼皮、隆鼻、瘦脸针成为颇受学生欢迎的“新三样”。与此同时,网上“团购”套餐也吸引不少学生涌入美容机构。有第三方网购平台数据显示,6月以来“刷酸祛痘”“黄金微针”等项目订单量环比实现近30%的增长,来自学生的暑期订单甚至在7月至8月底迎来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对DNA画出的原始图纸进行“修订”,有人微调,有人“爆改”,有人已被送至急诊抢救室。
“形象焕新套餐”凭学生证打折
一下考场,直奔“颜值战场”,近年来,这已经成为一些高三考生的新默契。
“暑假是为学生定制的变美时区,错过再等365天”,一家医美机构的广告上,这行字被加粗放在醒目位置,时间充裕是学生暑期“整形热”最直接的原因。重睑术(俗称双眼皮手术)至少需两周初步消肿,隆鼻后至少要一个多月避免剧烈运动……有高三考生直接给记者留言:“还有什么比这段既无课业压力、又可以减少社交的真空期更完美?”
美团数据显示,6月近视眼手术搜索量环比增长近251%,最新的“10秒摘镜”全飞秒类产品订单量环比增加超103%。除了提升形象之外,对一些高三学生来说,暑期“调整”也为圆梦,圆军人、警察梦。有医生告诉记者,为提前规划预留恢复期,不少学生在考后第二天就做了近视手术。
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皮肤科、眼科等学科在6月就进入“暑期档”。“学生有假期,选择的项目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疾病修复手术,包括瘢痕修复、黑痣等皮肤肿瘤手术、唇腭裂手术以及二期修复、颌面畸形矫正等。还有一类就是大家熟知的美容手术,包括双眼皮手术、隆鼻手术,以及一些微整形,打针注射、光电治疗等。”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医师罗旭松说,这些项目构成了暑期整形美容高峰,每年具体项目增幅不同,高的手术量增幅可达50%,大部分手术为提前预约,有的甚至要提前一年预约。
社交平台上,医美机构的营销目标直接对准后一类,也就是美容术的潜在消费者。有电商平台早在6月就推出针对学生群体的“形象焕新”专场促销活动,学生证可享“折上折”优惠。还有一些平台将近视手术、牙齿矫正、皮肤管理打包成“形象焕新三件套”降价销售,精准“对接”学生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家长也把整形美容项目当作“成人礼”送给孩子。四川姑娘熏风(化名)告诉记者,自己的肉鼻子实在不好看,“堂姐之前微整了鼻子,效果很好,我妈妈看到后主动问我要不要6月毕业,就去做鼻子。”
急诊抢救室的遗憾
火爆的整形热潮下,有人已被送到急诊。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最近两个多月收到30余例在外做了“微整形”后出现急性状况的患者,有的情况危重,性命堪忧。这些病例均为20来岁的女孩,以学生为主体,都是在非医疗机构接受了“微调”,追求“瘦脸”“瘦腿”等效果。产品不合格、操作人员没医师资质、操作场所完全达不到医疗级别……多个因素叠加,引发治疗失败、中毒甚至危及性命的灾难。
“不担心结果?”对同一个问题,女孩的回答是,“图方便”“朋友介绍,大家都去了”,还有一个回答出奇一致: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
哪怕是小小一针肉毒素、玻尿酸的注射,这都是一种医疗行为。为何年轻人会“绕道”正轨医疗机构?记者发现,许芸(化名)的经历与想法有一定代表性。
三年前,她高三毕业的暑假拿着打了一个月暑期工攒下的2000元,走进一家医美机构。“医院是明码标价,还有点贵,我照着社交平台上的经验帖做的选择,来回砍了几次价,以2000元拿下了一张激光脱毛半年卡。”许芸记得,第一次治疗,差点掉眼泪,“没想到这么疼。”忍痛做了半年,医美机构负责人才告诉她,她还需要“再续一张半年卡”,因为疗程没结束,处于退行期、休眠期的浅色毛发在变黑后才能脱掉。这回,她拒绝了。
一边是公立、民营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一边是社交平台上时隐时现的“美容工作室”,为什么有人会选后者?价格是一个因素,许芸还谈及“变美群”里最常聊到的一点:“大医院的医生能完全按照我的想法做吗?”
“对于改动较大的诉求,我们会阻止。比如,有的完全是东方人长相,但希望改造成芭比眼、厚嘴唇、欧美脸,手术过大,而且东方人面部骨骼结构与软组织特征决定了自然协调的术式更符合生理美学,盲目‘爆改’往往导致‘整形脸’或功能障碍。”罗旭松告诉记者,“被劝退”的年轻人如果下次再见面往往是来做“翻修”的——在外头“做坏了”,不仅要吃苦头,还可能面临疤痕、毁容乃至生命的代价。
年轻人遭遇“维权难”
更令人揪心的是,有人陷入整容之外的困局。决定割双眼皮后,朱月(化名)问了不少机构,在一所藏身写字楼的医美机构里,她差点被“强买强卖”。
咨询中,对方仔细分析起朱月的脸。“她告诉我要做不止一个项目,还要去皮去脂、改善眼袋,加起来共1万多元,我的预算只有5000块,他们让我去贷款,还给我推荐了一个渠道,还特意照顾我年纪小,前面几期没利息。”
多名医生与记者提及不正规整形机构“美容贷”情况。“这很恶劣,以优惠的整形服务为幌子,诱导受害者进入金融陷阱,轻则无力偿还,征信受损,重则遭受不法催收的骚扰、威胁、讹诈。”上海邦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成器律师说,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觉得贷款医美是稳赚不赔的“美丽投资”,之后再去打工实习,慢慢还钱就行,却没预料到背后暗藏巨大风险。
找合规的医美机构就能避雷?问题在于社交平台上,医美虚假信息“音量大”。尤其是一些医美产品的名字极具诱惑性,比如“青春针”“童颜针”。正规医美产品需明确标注核心成分(如玻尿酸、肉毒素、胶原蛋白)及治疗原理,而此类模糊命名常为掩盖产品合规性缺陷(如使用三无注射物)。这也给整形失败的年轻人维权增加难度。
“很多机构可能就是宾馆里的一间房,甚至在厕所里完成注射,三无产品也都在群聊中有‘暗话’,不会明确说是什么,我们遇到很多患者自己也不清楚注射了什么。”一名医生感叹,“黑医美”的隐蔽性也很强,不会在平台上直接说自己是打玻尿酸的,一开始可能是卖面膜的,后来拉人进群,再提供“增值”项目。
“医美经营者在宣传、提供医美服务过程中,出现任何虚假宣传、隐瞒事实或是误导性表述等欺诈行为,导致消费者因错误认知进入合同关系,按照消费者保护法适用于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抑或因为接受医美服务而产生人身、财产方面的损失,可主张侵权损害赔偿,”张成器表示,“但其实,综合考虑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以及对经营者的震慑力度等因素,违法成本还是较低的。”
“正向引导很重要”,不论律师、医生,在采访中都谈到年轻人“审美自信”的问题,谈及“行业净化”的必要性。当面容成为“可编辑”的文本,别让原始的自我溺亡在社会这面镜子的深海里。
米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