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俄国人气不顺的事,明明知道你购买武器后,会大量进行本土化,而他又无可奈何。当然,我讲的这位复制天才并不是印度。印度在武器市场一定会被标记成优质韭菜,甚至连有钱的沙特也望尘莫及。你会质疑我的说法,怎么可能?近几年,印度军事采购一直是遥遥领先。具体数字我记不清了,好像印度消费超过沙特约100亿美元。你说这还不是优质韭菜。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苏联1143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话题:探讨过它们为何会是这样的设计,也讲述过它们不平凡的命运。
在这篇新文章中,你将了解到,“巴库”号(后来更名为“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号)——苏联时期最后一艘投入使用的载机巡洋舰——是如何在服役后整整十年几乎没有出海,静静地等待命运的裁决,最终被出售给印度,并以航母的身份获得第二次生命。
展开剩余96%建造与服役
创建历史
“巴库”号是苏联1143型“海东青”(Кречет)级“经典”载机巡洋舰系列中最后一艘,该系列舰艇搭载直升机以及垂直/短距起降(V/STOL)飞机。
原计划在第三艘舰——“新罗西斯克”号之后结束该系列的建造,转而建造1153型“雄鹰/天鹰”级核动力航母,后者将装备可通过弹射器进行水平起飞的舰载飞机。
1986年的“新罗西斯克”号
1986年的“新罗西斯克”号
然而,这一计划因1976年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帅和造船工业部长鲍里斯·布托马相继去世而中断。随后接任国防部长的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元帅坚持继续建造1143型载机巡洋舰。
原本第四艘“海东青”(Кречет)级计划命名为“哈尔科夫”号,但在1978年列入海军名单时已更名为“巴库”号。需要说明的是,这艘舰并非以阿塞拜疆首都命名,而是纪念二战时期38型驱逐舰领舰“巴库”号。
二战时期的驱逐舰领舰“巴库”号
二战时期的驱逐舰领舰“巴库”号
新舰由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按1143.4型改进方案建造,与前型相比虽在外观上变化不大,但内在差异显著。
1987年,“巴库”号在塞瓦斯托波尔北方造船厂干船坞内的照片
1987年,“巴库”号在塞瓦斯托波尔北方造船厂干船坞内的照片
导弹与炮械系统经历了大幅改进。超音速反舰导弹P-500“玄武岩”(Базальт)的发射装置从8具增加到12具(6对联装发射器)。不过,取消了海上再装填能力:此前舰上除8枚装填入发射器的导弹外,还在舱内储存8枚备用弹,但实践中发现海上再装填过于困难,因而舍弃此功能。
1988年拍摄的全部12具“玄武岩”反舰导弹发射器
1988年拍摄的全部12具“玄武岩”反舰导弹发射器
原有的两座双联76毫米AK-726炮被两座更新的100毫米AK-100炮取代;过时的M-11“风暴”舰空导弹系统被最新的“匕首”导弹系统替代。反潜武器方面也进行了升级:弃用了带核弹头的RPK-1“旋风”反潜导弹系统,用新型RBU-12000火箭深弹发射器取代了RBU-6000。
1988年的“巴库”号,图中可清晰看到“玄武岩”导弹发射器、AK-100舰炮与RBU-12000深弹发射器
1988年的“巴库”号,图中可清晰看到“玄武岩”导弹发射器、AK-100舰炮与RBU-12000深弹发射器
此外,舰体上层建筑的结构也经过重新设计,弹药库与机库首次得到装甲防护。为配合未来的超音速垂直起降战机雅克-41(Yak-41 / Yak-141)的短距滑跑起飞需求,飞行甲板上设置了喷气挡板和阻拦装置。
“巴库”号飞行甲板上的Ka-27PL反潜直升机与Yak-38攻击机,可见升降机与“匕首”舰空导弹系统的垂发系统舱盖
“巴库”号飞行甲板上的Ka-27PL反潜直升机与Yak-38攻击机,可见升降机与“匕首”舰空导弹系统的垂发系统舱盖
当时计划为该舰搭载新型超音速垂直起降战机Yak-41(Yak-141),以显著增强其战力。然而,众所周知,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1992年法恩堡航展上的Yak-141
1992年法恩堡航展上的Yak-141
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是苏联海军首次在舰上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用于空中目标探测的“火星-贸易风”型(Марс-Пассат)雷达的固定天线阵列被布置在上层建筑的不同侧面。按设计,该系统应能同时跟踪多达120个空中目标,但测试中未能达到这一性能指标。
总体而言,“巴库”号集成了大量新型电子系统,显著提升了战斗任务的自动化程度。其中核心系统为“伐木工-434”(Лесоруб-434)战斗信息管理系统,负责打击武器的控制以及舰载直升机的引导。
“巴库”号上层建筑,可见“火星-贸易风”雷达相控阵面板
“巴库”号上层建筑,可见“火星-贸易风”雷达相控阵面板
该舰于1982年3月下水进行舾装,但直到1987年1月才开始海试,延迟主要因众多新系统调试困难所致。1987年12月30日,“巴库”号正式加入北方舰队,并开始从黑海转移至其母港,期间也完成首次战斗巡航。
不过,舰艇接收时并未达到完全战斗状态:“伐木工-434”系统、“火星-贸易风”雷达及“电阻器-K4”飞行控制雷达系统未达到预定指标,原计划在服役后逐步修复这些问题。
短暂的服役生涯
1988年6月7日,“巴库”号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后来被证明是唯一一次的地中海战斗巡航。在这次任务中,这艘重型载机巡洋舰执行了反潜防御任务,监视美国航母“艾森豪威尔”号及其他北约舰只,并访问了叙利亚的拉塔基亚和塔尔图斯港。
1988年,“巴库”号在地中海执行其唯一一次战斗巡航任务时的照片
1988年,“巴库”号在地中海执行其唯一一次战斗巡航任务时的照片
航行过程中损失了一架雅克-38U飞机和一架Ka-27PL反潜直升机,所幸飞行员均未受伤。此外,上层建筑中还发生了一场小火灾(涂料存放处起火),但被迅速扑灭。
1988年12月17日,“巴库”号返抵北莫尔斯克,战斗巡航宣告结束。在随后的两年里,该舰继续进行战斗训练任务,舰载直升机与飞机定期飞行。不过,舰载飞机的起降次数明显减少,尤其是1990年,全年度Yak-38M与Yak-38U仅飞行47次,而直升机飞行次数为1211次。
再次展示1988年执行唯一战斗巡航的“巴库”号
再次展示1988年执行唯一战斗巡航的“巴库”号
1990年10月1日,该舰编入苏联北方舰队第44反潜舰师;三天后,即10月4日,在苏联国内剧变的大背景下,“巴库”号更名为“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号,以纪念1956年至1985年担任苏联海军总司令的谢尔盖·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
谢尔盖·戈尔什科夫是两次苏联英雄勋章获得者,被誉为苏联导弹核海军的奠基人。正是在他任内,苏联海军达到了其有史以来的巅峰。
谢尔盖·戈尔什科夫是两次苏联英雄勋章获得者,被誉为苏联导弹核海军的奠基人。正是在他任内,苏联海军达到了其有史以来的巅峰。
1991年7月,随着一架Yak-38M在克里米亚坠毁,整个Yak-38系列飞机被全面停飞,而这一停飞实际上成为了永久性的。从此可以勉强认为,“戈尔什科夫”号转变为了纯直升机母舰。
然而在同年9月,固定翼飞机再次降落在该舰甲板上。那是Yak-141的试验飞行,试验时间极为短暂:9月26日完成首次降落,9月30日进行首次起飞,但在10月5日,其中一架试验机由于飞行员操作失误撞击甲板并起火。
Yak-141失事后灭火的现场照片
Yak-141失事后灭火的现场照片
事故中无人伤亡,飞机随后被修复为博物馆展品。但试验因此终止,且再未恢复。既缺乏政治意志,也没有资金,更何况在Yak-38服役后,苏联海军对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态度早已趋于冷淡。
失火后仍停放在“戈尔什科夫”号甲板上的Yak-141照片
失火后仍停放在“戈尔什科夫”号甲板上的Yak-141照片
1991年之后,“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与其他1143型重型载机巡洋舰一样,被逐渐边缘化。时代变了,曾经的敌人一夜之间变成朋友,航母巡洋舰的核心任务——追踪敌方潜艇——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过,这并非主要原因。真正的打击来自爆发的经济危机,迫使国家大幅削减海军开支。而这些排水量高达5万吨的庞然大物急需维修保养。情况更加糟糕的是,它们的母港条件极差:“戈尔什科夫”号与其他同型舰没有专属码头,无法直接从岸上接入电力和蒸汽系统。因此只能抛锚停泊,由舰上两台锅炉长期运行提供所需能量,极大地损耗了设备寿命。
1991年,“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号准备驶入PD-50浮船坞。图中锅炉正烧着重油,烟气冲天
1991年,“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号准备驶入PD-50浮船坞。图中锅炉正烧着重油,烟气冲天
1992年或1993年(资料不一),“前巴库”号在摩尔曼斯克州罗斯塔镇的修船厂进入维修,但由于资金短缺,维修工作进展极为有限。雪上加霜的是,1994年2月2日,该舰在靠泊修船厂期间发生火灾,导致两个动力舱之一严重受损。
舰上随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因此在1995年7月,“戈尔什科夫”号得以参加在北莫尔斯克举行的海军节阅舰式。然而,这次亮相也成了它以原始形态登场的“告别演出”。同年,由于舰上主要系统的安全运行年限已过,被禁止再次出海。就这样,这艘服役仅8年的重型载机巡洋舰被封存,长期停放于罗斯塔镇的海湾中。
2004年拍摄的“基辅”号,已被移至东大,改建为主题公园
2004年拍摄的“基辅”号,已被移至东大,改建为主题公园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作为“喀秋莎”级的第四艘舰,“戈尔什科夫”本可能重蹈前辈们的命运:如“基辅”号和“明斯克”号一样变成娱乐中心,或像“新罗西斯克”号一样被拆解回炉。但命运却向“戈尔什科夫”伸出了幸运之手。
改装重生
1990年代后期,印度海军积极寻求替代其轻型航母“维克兰特”号的方案,该舰已于1997年退役。早在1995年8月,双方就可能租赁“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号展开接触,而在1998年达成初步协议,协议的内容已不再是租赁,而是带有现代化改装的购买。
“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号在拖往北德文斯克途中
“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号在拖往北德文斯克途中
1999年,在等待正式签约与执行的同时,该舰被转移至北德文斯克的修船厂。然而,接下来数年中,合同价格与技术细节仍处于磋商中。
直到2004年,双方终于签订正式协议,总金额为16亿美元。其中,8.75亿美元用于按照11430号设计项目对航母进行现代化改装,剩余部分则包括交付16架米格-29K/KUB舰载战斗机及相关配套。改装完成后的航母被命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意为“全能之王”(源自印地语)。
米格-29K舰载战斗机
米格-29K舰载战斗机
改装工作于同年启动。必须指出的是,初期对工作量的估计严重不足,低估了约60%至70%。联合造船集团前总经理阿列克谢·拉赫马诺夫坦言:“事实上,我们是重新建造了这艘舰。舰船拖至‘北方机械制造厂’码头后,我们从舱底舀出几十吨重油、清理了堆积的垃圾,这才意识到,除了部分船体钢板,这艘船几乎什么都没剩下。”
2005年,尚未完全拆除的“戈尔什科夫”号在北德文斯克的注水坞中。
2005年,尚未完全拆除的“戈尔什科夫”号在北德文斯克的注水坞中。
舰体水线以上的结构几乎全部重建,所有系统更换,包括动力装置中的锅炉系统(新锅炉仍使用重油而非柴油),武器全部拆除。舰艏原本配置导弹发射装置与火炮的区域被改建为飞行甲板和滑跃甲板。
“维克拉玛蒂亚”号和“海鹞”战机驶往印度母港途中
“维克拉玛蒂亚”号和“海鹞”战机驶往印度母港途中
为适应舰载机起降,飞行甲板上还安装了两个喷气挡板和着舰拦阻系统。两座升降机中的一座被扩建,其载重能力提升至30吨。机库结构也被重新设计,以容纳新型飞机与直升机,上层建筑也进行了大改,比如原有的空中目标探测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被取消。
11430号项目的航母结构图示
11430号项目的航母结构图示
整体外观上,这艘印度航母与“库兹涅佐夫”号相似,但实际上是两艘截然不同的舰艇。例如,“库兹涅佐夫”拥有更多的舰载机起飞位,飞行甲板布局不同,上层建筑靠近舰艉,还保留了24座“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装置。
“维克拉玛蒂亚”号与“库兹涅佐夫”号于2012年在北莫尔斯克港并排停泊
“维克拉玛蒂亚”号与“库兹涅佐夫”号于2012年在北莫尔斯克港并排停泊
这仅是两舰的部分差异,实际差别还包括诸如排水量:“库兹涅佐夫”号为61,000吨,而“维克拉玛蒂亚”号为45,000吨,相差达16,000吨。
武器方面,印度新航母仅配备了近防系统,包括两座六管30毫米AK-630机关炮与三套以色列“巴拉克”防空导弹系统(每套配备8枚导弹)。
AK-630近防炮系统
AK-630近防炮系统
原计划2008年交付该舰,但未能如期完成。2007年宣布交付延后至2011–2012年之间。由于严重低估工程规模,俄方试图将总价提高至27亿美元,但已支付5亿美元的印方表示强烈不满。最终,双方于2010年议定新的总价:23.3亿美元。
2008年,滑跃甲板在北德文斯克的注水坞内安装
2008年,滑跃甲板在北德文斯克的注水坞内安装
2008年12月,该舰从注水坞拖出,转至码头继续建造。2011年3月1日,系泊试验开始,原定年底开始海试,但未能按时完成。
2008年12月4日,“维克拉玛蒂亚”号拖出注水坞
2008年12月4日,“维克拉玛蒂亚”号拖出注水坞
海试直到2012年6月8日才真正启动,7月29日,米格-29KUB首次在其甲板上起降。然而9月中旬试验中断——动力系统的8座高压锅炉中有3座发生故障,原因是应印方要求使用陶瓷替代石棉作为隔热材料,导致耐热性不足。
2012年8月10日,海试中的“维克拉玛蒂亚”号
2012年8月10日,海试中的“维克拉玛蒂亚”号
2013年6月动力系统维修完成后,7月3日至9月20日进行第二轮海试,期间由印度海军的875名舰员参与实操训练。
2013年海试中的“维克拉玛蒂亚”号
2013年海试中的“维克拉玛蒂亚”号
2013年11月16日,俄罗斯正式将该舰交付印度。交接仪式在北德文斯克举行,新任舰长的妻子按照印度传统,用椰子敲击舰艏,取代了西方常见的香槟仪式。
正式交接日,“维克拉玛蒂亚”号停泊在“北方机械制造厂”码头
正式交接日,“维克拉玛蒂亚”号停泊在“北方机械制造厂”码头
2013年11月26日,该舰启程驶向印度,舰上同时搭载了177名来自“北方机械制造厂”的专家,按合同约定在交接后一年内负责保障支持服务。
新的生命
2014年1月7日,“维克拉玛蒂亚”号抵达其母港卡尔瓦尔(Karwar)。航渡期间舰上尚无固定翼舰载机编队——第一架由印度飞行员驾驶的米格-29K于2月8日首次在舰上降落。同年5月,这艘航母宣布完成战斗部署,搭载米格-29K组成的舰载航空联队,并正式参加各类演习。
印度国防部长在“维克拉玛蒂亚”号甲板上观察米格-29K降落。从绷紧的拦阻索可以判断,飞机刚刚完成着舰。
印度国防部长在“维克拉玛蒂亚”号甲板上观察米格-29K降落。从绷紧的拦阻索可以判断,飞机刚刚完成着舰。
目前,“维克拉玛蒂亚”号的舰载航空联队由六个飞行中队组成,名称都充满气势:
“白虎中队”(White Tigers)——米格-29KUB “黑豹中队”(The Black Panthers)——米格-29K “天使中队”(The Angels)——HAL Chetak(印度许可生产的法国Alouette III直升机) “守护者中队”(The Guardians)——HAL Dhruv(由德国协助开发的印度国产直升机) “鱼叉中队”(The Harpoons)——英国制造的反潜直升机Westland WS-61 Sea King “猎鹰中队”(The Falcons)——Ka-31(以Ka-29为基础的空中预警直升机)卡-31
卡-31
最初,印度原计划在“维克拉玛蒂亚”号的舰载航空联队中纳入卡-28反潜直升机(即卡-27的出口型),但最终并未采纳。
由该航母领衔的舰队编成中,通常包括:
“加尔各答”级驱逐舰, “塔尔瓦尔”级护卫舰(俄罗斯制造,1135.6型项目), “迪帕克”号补给舰, 以及其他战舰与辅助舰艇。下图所示为:“维克拉玛蒂亚”号、第二艘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为新建舰,名称与1990年代退役的老舰相同),以及护航舰艇——两艘“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和一艘“塔尔瓦尔”级护卫舰。
“维克拉玛蒂亚”号每年都会参加各种演习和军事演练,其中包括与外国海军的联合演训。该航母的预期服役寿命为40年,目前仅过去了10年。在此期间,并未发生任何需要长期维修的重大故障。
现在俄国也只能继续希望,他们的“库兹涅佐”号能够尽快脱离维修状态,至少也能顺利服役10年,不再出现严重故障。
发布于:黑龙江省米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